发布者:教务管理员01 发布时间:2018-12-12 浏览数( -) 【举报】
2018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的发展有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的这种观点属于()。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主导论
D、主体能动论
2、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就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
D、社会能动性
3、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记》
C、《教育论》
D、《教育漫画》
4、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A、明朝末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民国初期
5、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育改革,提出的教育理论是()。
A、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6、班主任王老师经常通过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自我修养法
7、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比,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是()。
A、娱乐与竞技性
B、普及性与文化性
C、教育性与基础性
D、全体性与全面性
8、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察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工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社会课程
9、为了更好地因材教,新学期伊始化学课李老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
摸底考试,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有关能力。这种考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标志是()。
A、确保学生的独立地位
B、维持正常课程秩序
C、维护教师的中心地位
D、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1、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但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和其它学科教学
B、课外和校外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少先队活动
12、陈冬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收到校长的亲自嘉奖后,也开始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这种强化属于()。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内部强化
13、李哲爰好广泛,恰逢本周六晚上既有足球赛,又有演唱会,他都想去看。由于二者时间冲突,他很矛盾。他面临的冲突是()。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14、杨老师在教学中对所讲的例题尽可能给出多种解法,同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用来促进学生哪种思维的发展?()。
A、动作思维
B、直觉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5、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立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A、主动对内疚阶段
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C、自我整合阶段
D、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
16、中学生晓涛时而温和,时而暴躁;时而欢乐,时而忧郁。这说明晓涛的情绪具有()。
A、两极性
B、适应性
C、复台性
D、社会性
17、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18、高中生曲乌喜欢写诗,前几天他的诗首次在报纸上发表,并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稿费,因此近期他做什么事都很愉快。曲乌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上学路上,徐燕看到一个同学正艰难地推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上斜坡路,她非常激动。这种道德情感属于()。
A、动作性道德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20、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这说明他的哪种教学能力比较突出?()。
A、教学知识能力
B、教学反思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学操作能力
21、朱老师很关心学生,但对学生很严格,常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朱老师,也能按他的要求去做。朱老师对班级的领导关型属于()。
A、强硬专断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民主平等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23、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2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
25、学习的材料的难度越大,越难以产生迁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7、简述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28、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9、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題,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分析1:
我刚接初二(3)班班主任时,班级风气较差,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培养班集体。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和全班同学讨论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了近期(两个月),中期(一学年)
和远期〔毕业前〕班集体的目标。近期,主要搞好课堂纪律、抓好班级建设,中期,争取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远期,力求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和素质。我没有在第一次班会课上训话,而是对同学们表达了希望和信任,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能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班级。同时我深入学生中间,争取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并制定了《班级管理常规》,严格实行德育考核,奖罚结合,并定期向家长通报,两个月下来,班级风气明显好转,近期目标基本实现了。
第二,在重新组建班委会过程中,学生反映,生活委员翁丽常常在自习课带头讲话,课间吵闹造成不良影响,我和班委会过论后决定撤换她。当宣布这一决定时,看到她情绪低落,我没有单独批评她,而是关心她,告诉她我这样做,是为班级包括她在内的全体同学着想。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她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原班委会基础上,根据各班委的特长进行了适当调整。
第三,组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篮球赛”“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组织和实施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激发了学生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第四、针对后进生,我分别采取了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方式,在促进学生转变中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壮大了班集体。比如,我班赖明同学牌气暴躁,常仗着大块头与同学打架,与老师顶撞,但他特别擅长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打得好,当时恰逢学校组织班级间篮球赛,我意识到转化的机会来了。我找到他研究如何排兵布阵,并请他做班级篮球队队长,他很感动。赛场上,赖明奋力拼搏,表现出色,我班取得了第一的成绩。我趁热打铁,又推荐他做体育委员,得到全体同学同意。在此基础上,我又找赖明谈话,希望他珍惜大家对他的信任。从此,他从班级“反叛者”变成了“主人翁”,直到初三以良好成绩毕业。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该班主任老师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8分)
31、材料
高一女生马英前几天向班主任廖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她感觉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男生周勇,上课时,总是走神,不由自主的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她的目光总是跟随周勇的身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她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忧虑,担心被父母,老师发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因此下降。她十分困扰,问廖老师自己该怎么办?
问题:(1)请根据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分析案例中马英的问题。(10分)
(2)如果你是马英的班主任会提出什么建议?(8分)
2018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题干考察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墨子的观点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2.答案:A。解析:题干考察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以及能动性。在内容、方式等方面有继承,同时也与社会之间具有能动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
3.答案:B。解析:题干考察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记》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阐述。
4.答案:C。解析:考察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5.答案:A。解析:考察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6.答案:D。解析:考察德育方法。自我修养法,即个人指导修养法,强调采用反思、立志、慎独等方式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7.答案:C。解析:考察学校体育特点,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学和基础性。
8.答案:C。解析:考察课程类型。文章所述为学校组织的,由学校所管理的课程,因此属于校本课程类型。
9.答案:B。解析: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前的教学评价为诊断性评价。
10.答案:D。解析:考察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反映。
11.答案:A。解析:考察德育途径。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政治和其它学科教学。
12.答案:B。解析: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而受到强化。陈冬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受到奖励而引发自己的学习,属于替代强化。
13.答案:A。解析:既想看足球赛,又想看演唱会,属于双趋式冲突。
14.答案:D。解析:“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
15.答案:B。解析:中学阶段(12-18岁),该阶段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6.答案:A。解析:考察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时而温和,时而暴躁;时而欢乐,时而忧郁反映的是情绪的两极性。
17.答案:C。解析:考察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失眠,食欲不振、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均属于抑郁症的表现。
18.答案:A。解析:近期做什么事都很愉快表明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心情愉悦,属于心境。
19.答案:B。解析:看到好人好事而激动属于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20.答案:D。解析: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题干所述符合教学操作能力的概念。
21.答案:C。解析:题干中朱老师很关心学生,对学生很严格,常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属于仁慈专断型领导类型。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题干的描述是错误的。
23.【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由那些从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经验即间接经验所构成。这样才能更加系统高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题干的描述是正确的。
24.【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皮亚杰根据对自己的孩子的观察研究提出认知发展阶段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四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是具有不可逾越性和不可逆性。
25.【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题干中所述的学习材料难度越大,就很难产生迁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迁移是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所产生的影响,与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两知识之间能够产生影响就能发生学习迁移。
26.【参考答案】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7.【参考答案】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严守职业道德,讲究教字艺术。
28.【参考答案】
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唇期:0-1.5岁左右,婴儿从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2)肛门期:2-3岁左右,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
(3)性器期:3-6岁左右,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4)潜伏期:7岁-青春期,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5)生殖期:青春期-成年期,个体产生两性意识,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29.【参考答案】
(1)明确识记任务,提高学习的目的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利用记忆术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
(6)及时复习
30.【参考答案】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把握如下策略:
①确立班级共同奋斗目标。和全班同学讨论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了近期(两个月),中期(一学年)和远期(毕业前)班集体的目标。
②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在重新组建班委会过程中,在原班委会基础上,根据各班委的特长进行了适当调整。
③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班干部有错误也不姑息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组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篮球赛”“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④耐心做个别教育工作。针对后进生分别采取了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方式,在促进学生转变中起了较好的作用,也壮大了班集体。
31.【参考答案】
(1)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与实际交往状况存在差异;异性交往主要倾向于友谊的交往;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以及趋于强烈化。
(2)培养健康交往意识,做到落落大方引导学生广泛交往,把握好深浅,稳重大方,对异性有礼有节。引导学生注意交往的分寸,避免产生早恋。